历史的丰碑
历史的丰碑
此碑刊刻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圆首,高173厘米,宽67厘米,厚16厘米。邑人王锡鸿篆书"疏浚洛药河记"碑额,李长淑撰文并书丹,楷书15行,满行33字,计420字。碑文记述县长张翰庭发动洪兰乡落药河附近数十村庄民工疏浚河道事。现已断为两截,碑文略有剥蚀,基本可以释读,试句读如下:
疏浚洛药河记
县东北,山国也,地势因北高南卑,七丶八月之间雨集,山水奔流而下,县之南部汪洋浩瀚,有如泽国,居民被其患者久矣。
壬戌[1922(中华民国十一年)]春,县长温岭張翰庭先生巡行郊野,谓地皆膏腴,每转丰为歉者,因河流失治耳。乃命村民群起而堤防之,疏瀹之,佥称公关怀民瘼焉。
其年夏,余南游,过东庄,里老谓余曰:"吾乡东,西洛药河,源出古迹丶大小垒诸山,初则万派汇流,至傅家邱南歧而为二:一南流,迤东入大沽河;一南入助水河。二河相去数里,鲁家邱丶瓦子邱等社数十村,或囗河之侧,或环河之间,被患尤甚。张公乃特任警备队总队长丶陆军少校黄陂郭囗华先生督工。是役也,畚锸云集,日千百人。郭公以指挥军队之法指挥农氓,风日囗霾,不惮劳苦,故村民踊跃从事。未几而堤堰之颓坏者筑矣,砂泥之淤塞者去矣。孟夏之初,囗苦亢旱,甘露数日,河水安流,豪(毫)无泛溢之虞。时非盛夏,乃如大雨时行矣,其欲为二公试成绩焉?知此后纵有淫雨,亦不虑害余粢盛矣。二公之赐予吾民者,豈浅鲜哉!"
村民不敢忘德,并不认沒首事者姓名,爰采嘉石,祈为书之,以垂永久。淑不敏,谨述里老之言以为记。
邑人王锡鸿篆额
李长淑撰并书
中华民国十一年闰月谷旦
洪兰乡西洛药河附近各村公民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