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林为干在成都与世长辞
昨天上午9∶30,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微波之父”林为干在成都与世长辞,享年96岁。据悉,林为干先生生前曾解开电磁学的“哥德巴赫猜想”,是我国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的主要奠基人、新中国50年重大贡献科学家之一,也是新中国培养博士生最多的导师之一。他曾在90岁高寿时说:“希望每年都发表一两篇论文,当一辈子的研究生。”
据电子科大工作人员透露,遵林为干先生的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会。林为干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将于1月29日举行。
在学生的心目中,林为干令人敬仰和钦佩的不只是他的学术水平、学术眼光,还有他时时处处关心青年学子前途的一片胸襟。他总是千方百计将学生送到国外留学,开拓视野。如果谁的外汇不够,他还会将自己不多的存款兑换成外汇,慷慨相助。因为在培养学生方面取得突出的成绩,1991年,他被四川省教委评为“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他的关于培养研究生的论文《矢志育人—探索我国培养高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获得国家教委第一届优秀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林为干生前常对学生说:你们要做一辈子的研究生,一辈子都要学习。还总是提醒学生,一定要经常阅读国内外最新的学术期刊,保持和国内外学术界的密切接触。
学习的动力是“报效祖国”
林为干出生于1919年,他天资聪颖,初二就完成了初中全部学业,并考取了当时广东最好的高中之一—广雅中学。读到高二,他又考上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和中央大学三所名校。经过深思熟虑,15岁的林为干选择了清华大学。
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清华校园,清华师生被迫南迁。抗日战争一结束,林为干获得了去美国学习的机会,并顺利入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后来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科学院和国家科学艺术院三重院士的温纳里教授是林为干的导师,他曾经问:“林,你已经是系里最勤奋的学生。我想知道,你学习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呢?”“我的祖国!”林为干脱口而出。他解释道,中国还处于积贫积弱的状态,无论是政治、经济、科技都非常落后,“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有志之士学有所成,报效祖国。”
1950年,钱学森不顾封锁回国报效祖国的故事让林为干等留美学生热血沸腾。“他拿着3.5万美元的年薪仍要回国,我们还等什么呢?”林为干当时在美国的年薪是3900美元。林为干在生前曾告诉记者,钱学森的抉择深深影响了他,他卖掉汽车和房子,回到了祖国。
归国后,林为干在中山大学和岭南大学任教,为学生讲授无线电工程等课程。一年后,他被任命为华南工学院电讯系系主任,高教部李云扬副司长称赞林是他见过的最年轻、最好的系主任。他也是高教部批准的第一批有权招收副博士研究生的教授,也是校第一批博导,培养出了新中国的第一批电信人才,填补了中国微波技术空白。
1980年春,林为干举家西迁,来到成都,筹建成都电子科大,并教书育人、潜心研究、著书立说,为新中国的微波事业与人才培养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博士论文提出“一腔多模”
1950年,林为干博士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一年后,其博士论文发表于美国《应用物理》杂志8月号首页,题为《关于一腔多模的微波滤波器理论》。该论文创新地提出了一个圆柱有五个同谐振频率的简并模可以应用的新发现,打破了微波学界长期以来的一个圆柱谐振腔有两个简并模可以利用的观点,学界轰动一时。
该理论的最大意义在于使用一个谐振腔就能代替多个谐振腔从而极大地减小体积和重量,在上个世纪60年代卫星通信中得到广泛的应有和发展。1971年美国的《卫星通信评论》,1987年及1992年的美国《微波理论与技术汇刊》都重提林为干的这一重要发明的意义。
“一腔多模”理论是林为干曲折而壮丽的科研道路第一个波峰。从那以后,在微波科研的道路上,林为干乘风破浪,不断前行,攀登在电磁理论、微波技术、光纤技术、电磁辐射与散射等领域的研究前沿。
70岁时攻下“微波哥德巴赫猜想”
上世纪90年代,林为干已经是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似乎他的科学人生已经走到了尽头。但事实并非如此,林为干依然践行着他“做一辈子研究生”的誓言,不断书写着科研历史上的传奇。
1995年12月,林为干名为《一个介质球的静电镜像群》的论文发表在美国《静电学》学报上。该文的发表宣告一道百年难题的攻克。这个难题就是自1892年麦克斯韦的《电磁学》(第三版)出版以来,关于点电荷在介质球中能够形成多大的镜像,位于何处的研究一直是一个未知数,也是从那时候开始,这个镜像问题就成为历代电磁学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经过近40年的不懈求索,林为干终于成功地找到解决这个百年难题的钥匙:α=1/2,通过旋转退化双极坐标系(α,β)林为干求出了α=1/2这个表示式,从而发现了有介质平面的双镜现象,解决了这一经典难题。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林为干带领的团队开展了从8mm~3mm频段前端接收技术的全面研究,以及有源无源的关键电路的研究。1987年,共有4项研究获得部级成果鉴定,特别是宽带毫米波源,已达到1986年世界先进水平,被国内同行广泛应用,为开拓我国毫米波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项项科研成果,见证着林为干的辛勤,凝结着他的点滴心血,也奠定了其“中国微波之父”的地位。继1978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之后,1980年,时年61岁的林为干当选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即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