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医学之父"院士王世真

纪念馆:www.xettw.com/TT190608008
本馆由[ 孝行天下]创建于2023年03月31日

王世真1937年清华大学硕士毕业

发布时间:2016-05-31 20:35:54      发布人: 孝行天下
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 1937年清华大学硕士毕业 1937年清华大学硕士毕业 1956年在军委卫生部领导下,他创办中国第一个同位素应用训练班,第一批核医学骨干从这里走向全国。在中国创建了同位素标记物合成、液闪测量、放免分析、医用活化分析、稳定核素医学应用,放免显像等技术;他在甲状腺激素(TH)的系统研究中,解开了TH作用机制的一些不解之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他在异军突起的核素示踪技术的研究中,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突破。70年代末,他就提出在实验核医学领域内以稳定核素作为示踪原子进行生物医学及药学研究。 1973年受卫生部委托又主持“同位素新技术经验交流学习班”,其教材《同位素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获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此二班为全国各地培养了大批核医学学科带头人。回国前,他是国际上合成放射性标记物的早期工作者之一。 回国后,又合成了中国第一批标记物。他领导的研究室先后合成了近200种放射性药物及生物医学所需的示踪剂,其中不少属创新产品,为同位素推广应用创造了必要条件,并为国家节约大量外汇。例如,1959年他合成的[6-I131]碘代胆固醇,经验证表明,它优于国外同类产品的肾上腺显像剂。 从1946年开始,他对甲状腺激素(TH)进行了大量系统性研究,包括TH有关代谢物的标记,TH类似物的合成及活性研究,TH对脂质、蛋白质、核酸代谢的影响,药物对TH的作用,TH对微生物的作用以及激素间的相互作用等,提出许多独到的新观点。他还在稳定核素的标记制备、测试及临床应用这一新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他用双标记呼气试验快速鉴别胰源及肠源脂粒,实验表明该法优于国外单标记法。他还用氘标记数种中药有效成分及质谱分析,研究药物动力学及代谢,为应用核技术研究中医药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在中国,液闪测量、放免分析、医用活化分析、放免显像、受体分析、酶放射测定等核医学技术也都是在他领导下创建并推广的。目前他正在协助周前教授建立一个具有先进水平的PET中心,使中国的核医学迎头赶上世界步伐[1] 。 80年代 1982年,他在中国首先合成了用于研究人体内蛋白质代谢的稳定核素N-15标记的甘氨酸,确立了生物样品稳定核素定量的方法,对中国核医学的研究与应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86年他与夫人周前被美中核医学学会授予“核医学优异成就奖”金牌。在国内外核医学界,他被誉为“中国核医学之父”。他主编了《核医学与核生物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核医学卷、“核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丛书”等12册专著,发表近200篇学术论文。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及生物学部常委,1998年转为资深院士。40多年来王世真教授为推动中国核医学的发展贡献了全部精力。他曾执笔拟定中国十二年科技远景规划中第9项重点任务—同位素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此后,他还多次参加了国内外同位素应用规划的讨论和制定。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