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举行清明节祭祀活动
4月2日,成都市民在公墓祭奠亲人。 新华社记者 李桥桥
4月2日,边防官兵向烈士纪念碑敬献花圈。当日上午9时,驻黑河某边防巡逻艇大队组织全体官兵到黑河市烈士陵园开展祭扫活动,缅怀革命先烈。 新华社发(李建峰)
清明假期首日,中国各地迎来祭扫高峰,一些新颖的祭奠方式也备受人们青睐。
根据民政部清明节工作办公室对全国150个群众祭扫观察点数据统计分析,2日各观察点共接待祭扫群众541万人次,祭扫车辆63.5万台次,分别较去年增长了25%和36%,共有近3万名职工参与服务保障工作。 详细
合肥:市民举行“清明共祭”寄托哀思
清明小长假第一天:重庆市共计110万人外出祭扫
武汉:清明假期首日100多万人祭扫公墓难闻鞭炮声
长沙:万名“锋蜜”清明放飞风筝祭奠雷锋
南京中山陵:数万人踏青缅怀孙中山先生
清明祭扫不忘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
复旦学生清明追寻英烈校友足迹
台湾这样过清明马英九在台北遥祭黄帝陵
旅美侨胞清明回乡扫墓 寻根问祖
中国驻朝鲜使馆人员祭扫志愿军烈士墓
4月4日清明节,在朝鲜首都平壤,中国驻朝使馆外交官和中资机构代表向兄弟山志愿军烈士墓默哀致敬。当日,中国驻朝鲜大使刘洪才率使馆外交官和在朝中资机构代表,来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纪念碑友谊塔和兄弟山志愿军烈士墓祭扫并敬献花圈,深切缅怀入朝参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
友谊塔位于平壤中心牡丹峰西北侧的山岗上,保存着载有22700名烈士姓名的志愿军烈士名册原本和三幅赞颂志愿军丰功伟绩的大型壁画。位于平壤市兄弟山区的兄弟山志愿军烈士墓安葬着114名志愿军烈士。 新华社记者 张利
一生的守护耄耋老人王文彬义务祭扫烈士墓64年
87岁的王文彬,是河北省昌黎县龙家店镇汪上村一位普通农民。64年前,他亲手埋葬了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23位烈士。从那一天起,他毅然肩负起照看烈士墓的责任。寒来暑往,半个多世纪的光阴里,他坚守承诺,悉心守护着烈士们的忠骨。
64年来,王文彬老人守护着对烈士深深的敬仰,传承着不朽的革命精神。 详细
4月3日,武警官兵在云南大田箐大桥桥墩下向烈士敬献鲜花。 清明节小长假期间,担负云南省禄丰县成昆铁路大田箐大桥守卫任务的武警云南总队某中队的官兵来到该桥7号桥墩,开展祭奠活动,悼念一位在40余年前修建7号桥墩时因公殉职的年轻战士。 新华社发(郝亚鑫)
他们的离去,惊动了我们的青春
张国荣对完美的追求,精细到死。
清明节不是忌日,不是鬼节,不是追悼会,既有祭扫故人的离别泪,也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但不管是踏青还是扫墓,总有一些人值得你追忆……他们生前曾像一束光,照亮过我们的一段旅程,他们的离去,惊动了我们的青春,让我们更加懂得生命。在插柳的季节,让我们以笔为香,遥祭那些年爱过的明星……详细
除了传统祭祀,我们还可以怎样祭先人?
近年来,清明扫墓除传统方式外,还出现了花祭、树祭、网祭等“与时俱进”的祭祀方式,都寄托了人们对先人的思念。
“只要将鼠标点击一下相应图案,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在网上献花、点烛、留言等。甚至可以买墓地,给逝者建纪念馆。”在一家大型网络祭祀站点“
天堂纪念网”内,市民肖先生演示了他每年的祭祀方式。肖先生的老家在济南,以前每到清明节前,他都要带着夫人赶回老家,每次来去都弄得身心俱疲。“
网上扫墓很轻松,没有交通等方面的压力。” 详细
中国各地倡文明祭扫 让清明不再“烟火纷纷”
4月3日,参加文明祭祀早春行动的市民在沈阳昭陵放飞白鸽。 当日,“我们的节日·清明”清明节文明祭祀早春行动在沈阳昭陵展开,众多响应活动的市民来到现场,以汉装祈福、抛撒鲜花、放飞白鸽等方式寄托哀思,倡导文明祭祀。 新华社发(张文魁)
一张张颇具中国风的“清明祭思卡”如邮票一般贴在一个巨大的“信封”上,“信封”上写有“天堂信箱”字样,“将人间的爱寄往天堂”正是这块由塑料制成的“天堂信箱”的职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哈平路、向阳山及天河园三大殡仪馆,自3月24日起设立了“天堂信箱”和“天国银行”,市民可将写给逝去亲人的信件、邮递的冥币投入其中,由殡仪馆将其集中烧掉,帮助市民传达哀思。
类似的活动及服务近年来在中国各地方兴未艾,“绿色殡葬”、“网络祭奠”、“文明祭扫”等呼声不绝于耳。 详细
记者来信:清明祭扫能否不留垃圾?
新华网评:让清明少点烟火多些追怀
中国民众在多元化祭奠活动中缅怀先人
怒江边防武警官兵手机微博祭英烈
4月2日,在昆明金宝山公墓,市民用鲜花和绢花祭奠亲人。清明节小长假期间,昆明市民纷纷来到市郊的各大公墓祭扫。很多人采用敬献鲜花和绢花等方式代替焚香、点烛和烧纸钱等传统形式祭奠先人,寄托哀思。新华社记者 蔺以光
网友清明寄哀思:千古彷徨事 此时最伤神
网友 思无邪兮:我们要缅怀先烈,献上一朵美丽的鲜花给这些人,鞠一个深沉的躬,如果没有这些先烈们,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祖国,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现在繁荣昌盛的祖国。我们要永远记住这个节日,永远记住这些战士们!
网友 *峰峰*: 清明应该好好祭奠为了祖国而鞠躬尽瘁的勇士,还有自已思念的亲人,这个更应该有个很好的形式,但是拜神仙,拜三皇五帝,拜什么教,我觉得是封建的复辟!
网友 天旸昕雨: 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月缺了,有再圆的时候;而你去了,却没有再回来的时候!你是人民的好警察,因公殉职说走就走!人生无常不分长幼,泪洒满襟痛失挚友!斟满酒,谁与共绸缪?情依旧,阴阳两条路。又值清明倍添愁!不忍回忆,梦中聚首!笑貌音容,风范永留!兄弟,天国警察好当否?
网友 难说也说:很多年了,没回老家以扫墓祭祀,心里总觉愧对在天之灵。虽说人生应豪迈,自古忠孝难两全,但常忆江南故亲人,梦中时空回乡里。今又清明,借此设坛,愿网通天,传我亲灵,寄我情思!生死两茫,顺天应地,福运在心!
网友 fengfeng的小屋:又是清明时节,外面没有雨纷纷,心中对故人的思念一点点刻在心头,我的感情至深的奶奶,小时候就离开的爷爷,高中走的外公,你们在另一个末知的国度好吗? 少时,不知什么是生离死别,随岁月洗涤才知这就是一辈子的亲人,不会因不存在而忘记,缅怀你们。
祭母 回乡偶书:[新华网友 阿勒人]
三十年前出家门,
高飞远行少年心,
戎衣初装何飘然,
不念伤别老娘亲。
今回故里娘已去,
黑发人近白发人。
人生接力无穷已,
当思奋进报娘恩。
民间家祭图
公祭黄帝图
传统清明节约始于周朝 已有2500多年历史
4月4日是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又称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植树节、插柳节等。
民俗专家介绍说,清明节起源很早,大概在我国的周朝时代就出现了,但是真正成为民俗节日则是在唐宋以后。 详细
清明祭祀:从公祭到家祭
祭祀,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主题。清明时节,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神州各地都纷纷选在这个时节祭祀先人。
国与家共祭,哀与乐并存,敬与畏同在,这是清明节民俗活动的最大特点。除了国家公祭、民间组织集体祭祀以外,家祭成为清明节怀念先人、寄托追思的重要传统。 详细
民俗专家:清明节承载中华民族深厚的“感恩”文化
清明节里尊亲敬祖、崇宗重嗣的传统习俗,是因为孝道是中国百姓最主要的伦理观念之一。养老送终、上坟拜土、祭祀祖先是古代生儿育女的价值所在。然而,我们提倡的孝道是亲人在世时的赡养、照顾、关爱和体贴,而不是亲人去世后奢排的葬礼、高大的陵墓和扫墓的铺张。唯此,当亲人去世后,子孙才会问心无憾。
清明时节,当人们祭奠先人的同时,也在教育后代感恩先人,感恩朋友,感恩社会。这种根脉相连的传统文化,无形中强化了与人为善、和谐共存的民间根基。 详细
天文学家:清明“身担二职”
民俗专家:清明节有个“清廉传说”
清明扫墓习俗小议
清明传统习俗:扫墓祭祖记心上 踏青插柳亦成风
民俗专家:清明节不仅是"断魂"之日,也是快乐之日
清明放飞风筝:古时驱秽祈福 今朝健身娱乐
清明节怎么过?该讲究就得讲究
清明节的三重文化内涵
第一重:生命清明。“清明节的情感本体和它最原本的意思是纪念已逝的先人,当我们站在已故先人的墓前,他们的一生就浮现在我们的面前,使我们不由思考生命的意义。生命从哪里来的,到哪里去,这是一个永恒的疑问。那么清明节的文化意义就在于提升生命的品质和价值。”
第二重:政治清明。寒食节是为纪念功不言禄的介子推而设立,后与清明节融合。相传,介子推抱母葬身火海前曾留诗曰:“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介子推对政治清明的期盼也成为千百年来中国百姓的期盼。
第三重:生态清明。清明时节正是万物生长之时,自古以来就有插柳的习俗,后发展为植树造林。民间也有谚语说,“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所以清明节从插柳发展到植树造林,发展到生态环保,是生态的清明、环保的清明,这正是我们当前所要提倡的。” 详细
清明谚语
“清明前后,安瓜点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春到寒食六十天,丢下篮儿七十天”
“风吹十六灯,雨打清明坟”
“三月里寒食又清明,燕燕钻满圪枣林”
“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
“清明不插柳,死了变黄狗”
清明时节的诗与思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清明时节的诗与游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程颢《郊行即事》)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温庭筠《清明日》)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王磐《清江引清明日出游》)
清明节,北京举行“红色公祭”。图为在李大钊烈士墓前,一对新人献花。
人总是要死的,但是……
又到清明节,难免想想关于“死”的问题。
正常人都知道,自己总有死的一天。但平时极少提及“死”字,觉得不吉利。可是,集中了中国传统处世哲学的《增广贤文》却抓住这个话题,一说再说,多方譬喻,生怕人们不知道!且看它的泄气活:
“千年田地八百主,田是主人人是客。”1000年中,同一块土地可能换过800个主人。其实田才是主人,为获得土地挣断腰杆,绞尽脑汁的人,反而是匆匆过客。成家立业的人都会死,子孙总是转眼就把家败了。至今没有一次例外。
“凌云甲第更新主,胜概名园非旧人。”历史上数不清的皇宫、王府、将军府、相府,绝大多数都已毁了。留下的一点点,也不再住着帝王将相的后裔。民间的私家大宅,又何尝在原来主人的手里!造房的人都想永远住下去,但谁又熬得过死神?
“北邙未肯留闲地。”人死了到哪里去?古代洛阳人死后埋到城北的邙山,坟挤坟,坟压坟,找不到一块没埋死人的地方。据有人研究,地球上从古到今死去的人至少有800多亿,即使是伟人,他们身上的骨肉也会分解成化学元素,氧、磷、铁、钙,等等。氧也许又被后人吸进身体,磷大概能做肥料,铁可以打成锄头,钙或者做了钙片。
如果人不死,八百多亿人住哪里?穿啥吃啥?怎么论资排辈?谁当头儿?如秦始皇活到现在,让他当个啥干部?有人花大钱,把先人的坟墓,或者提前把自己的坟墓造得极其华美,以为这样就有可能永垂不朽。他们也不想想,如果成千上万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坟墓都保留到现在,这地球上还会有活人住的地方吗?请相信,后人必定会不断铲去前人的坟墓。一百万年后,恐怕连黄帝、孔子的坟墓也没有了。所以,千万不要对坟墓太感兴趣。
有种人生前剥削压迫别人,得到许多不该得到的东西,日益富贵;另一种人则相反,日益贫贱。很不公平!但两种人死后同归黄泉,一般僵硬、稀烂,想想又没啥不公平了。这时候,还真的应该感谢死神的公道。有的人一生清贫,却坚持雅操,助人为乐,忠厚传家,诗书继世,肉体死后,精神却被人写在诗里,唱在歌里,此时,我们则备感死亡为生命带来了升华。
最近的生命科学研究给人带来遐想:人的寿命据说可能延长到150岁!到150岁临死时,科学又会发展,我们的寿命还会增加。顺推下去,人岂不就可以永生了么?可是自然灾难、人为事故、战争、凶杀、死刑、自杀、累死、气死,一百万年也碰不上一次么?
因此,坚定地指出“人总是要死的”,并不是泄人的气。只是提醒我们,各种追求,都受死亡的限制。牢记这一点,才能明智地生活,争取将来死得“重于泰山”,而不是“轻于鸿毛”。
作者:王磐《清江引清明日出游》来源新华社会)
http://roll.sohu.com/20120404/n339723167.shtml